本网讯(记者 贺小蕊)2025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召开2025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系统回顾“十四五”时期全省金融工作成效,通报前三季度金融运行情况,并就科创债发展、外汇便利化改革、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回应媒体关切。发布会内容扎实、数据详实,展现出陕西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为。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信贷总量稳结构优
“十四五”以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持续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结构性工具等多重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实现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截至2025年9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61656.51亿元,同比增长7.29%,高于全国0.6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增贷款3652.32亿元,已达上年全年增量的85%。
在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显著增强。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932.61亿元,同比增长21.49%;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304.06亿元,同比增长14.98%;涉农贷款余额9727.6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8398.97亿元,均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体系不断完善,“1+5+N”政策框架落地见效,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特点,调查统计处郭文峰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451亿元,结构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3628亿元,仍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债券净融资1232亿元,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0.64个百分点,体现财政金融协同发力。
科创债实现“六大突破”,“陕西模式”全国瞩目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陕西迅速响应,推动科创债成为科技企业融资新渠道。截至10月28日,全省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科创债17只、金额153.5亿元,发行量位列全国第九,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模式”。
该模式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多项“首单”落地:西科控股发行全国首批、西北首单科创债;陕西金控发行西北首单公募科创债;中科创星成为全国首家发行科创债的民营创投机构。多层次发债主体建立:涵盖科技企业、创投机构,主体评级从AA至AAA,形成多层次发行体系。风险分担设计多样: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担保与反担保等工具,构建央地协同风险分担模式。募集资金科创属性突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光子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货币政策引导利率下行:加权平均利率仅2.40%,中科创星债券利率低至2.10%,创西部新低。发行期限灵活适配需求:发行期限从0.7年至10年不等,弹性设置契合企业研发与投资周期。
针对债券市场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情况,金融市场管理处郝轩补充介绍,1-9月陕西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470.3亿元,除科创债外,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24.5亿元;绿色金融方面,陕煤集团发行绿色中票30亿元,中建丝路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5亿元;普惠和文旅领域,西影集团发行近十年来全国首单国有电影企业债券,中科创星发行定向工具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债券市场正成为支持陕西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下一步,陕西分行将持续优化科创债生态,向民营、硬科技、中低评级企业倾斜,探索浮动利率债、做市机制等创新安排。
外汇改革纵深推进,助力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提升战略,外汇局陕西省分局持续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助力陕西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在创新试点方面,陕西成功获批全国首批QFLP外汇管理试点,已设立2支试点基金;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规模达18.9亿美元;“科汇通”试点首笔业务落地,拓宽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渠道。63项资本项目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大幅降低企业“脚底成本”。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上线“中欧班列长安号融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等七大场景,截至9月末服务企业565家,助企融资507.42亿元。
针对近期试点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背景核验场景,国际收支处刘社芳向媒体详细介绍:该场景于2025年10月15日在陕启动,通过对接上海“离岸通”平台,引入国际物流数据,帮助银行破解离岸贸易离岸贸易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审核难题,具备智能核验、单证存证、结算提速三大优势。10月17日,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通过该场景为某电子企业办理全省首笔离岸付汇业务,金额约88万美元,办理时间从以往2-3天压缩至当日办结,极大提升企业跨境效率。
此外,全省建立县域外汇业务银行直联点65个,高效实现政策宣传窗口前移、优质资源下沉和便利化服务延伸,持续发挥县域银行外汇管理“服务驿站”和“沟通桥梁”作用。
普惠金融提质扩面,铜川试验区成果显著
作为“十四五”期间全省唯一国家级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在2025年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与政策落地,成效显著。
在政策引导方面,铜川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法人机构持续让利。在服务城市转型方面,落地首单“专精特新专板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53%。在乡村振兴方面,创新“整村担保”模式,推出“铜果贷”等26项特色信贷产品,盘活生物资产与农业设施抵押。在数字赋能方面,“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于9月试运行,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效果显著。
金融研究处苏扬在回应铜川试验区建设进展时表示,2025年以来试验区从政府引导、城市转型、乡村振兴、数字赋能四方面推进重点任务,截至9月末,试验区人民币贷款余额504.32亿元,同比增长12.2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5.16亿元,同比增长24.83%,高于全省9.85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可得性、覆盖率、满意度同步提升。
“十四五”收官在即,陕西金融系统在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区域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成效显著。展望“十五五”,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章贡献金融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