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瓦尔多是一位干瘦老人,每天需要步行很久才能到达他的木薯地。他随手拔起一株木薯,看到块根又细又短,他不禁摇了摇头。自祖辈开始,他就在这片属于亚马孙雨林的布拉干萨地区生活。这块地他已经种了2年,但今年木薯产量太低了,下一季只能继续开垦田块周边的林地。

2024年5月,在位于巴西亚马孙地区的帕拉戈米纳斯,修复后的退化耕地上玉米长势良好。(图片由项目组提供)
主体位于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号称“地球之肺”,栖息着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动植物物种,对调节全球气候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人类的长期开发,雨林面积持续缩减,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如何在发展经济与守护生态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巴西和世界面前的共同课题。
在中巴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从2020年起,由中国河海大学牵头,在巴西亚马孙联邦农业大学、帕拉州立大学等10多家中巴院校和企业的参与下,“巴西-中国亚马孙&大西洋雨林地区退化土地修复与雨林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聚焦恢复因粗放耕作而退化的耕地,为雨林地区农业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项目中方负责人、河海大学教授陈立华已经多次来到亚马孙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指出:“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不少小农户仍然依赖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每年旱季,人们砍伐雨林、焚烧树木,利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木薯、玉米等作物。这种方式短期见效快,但却埋下生态隐患:烧荒不仅破坏森林植被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更因缺乏后续养护而使得土地肥力迅速衰退,农民不得不在一两年后另觅新地。就这样,雨林被一次次烧毁开垦,又因土壤退化而丢弃,形成了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
项目团队基于中国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线,研发多批次土壤修复肥料产品,选择了木薯、大豆、巴西莓、可可等多种当地主要农作物开展土壤修复试验,通过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来验证雨林地区“边种植、边修复”的可行性。研究显示,经过修复处理的土壤大见成效,不仅作物产量提升了30%-190%不等,而且土壤微团聚体流失量下降了90%左右,整个生长季里土壤养分流失量减少了65%-82%。陈立华说:“第一季丰收后,这块土地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变‘瘦’以致无法再种,而是保持了肥力,第二季继续耕种时产量接近前一季。这说明土壤修复使土地实现了连续耕作的可能性,农民无需隔几年抛弃土地,这为终结刀耕火种找到了突破口。”
在明确高降水量的雨林地区退化耕地可以修复后,中巴团队进一步将目光投向长期的水土养护和农业增产问题。陈立华认为,仅靠一两次土壤修复还不够,如何让改良后的土地持续保持肥力,避免重蹈过去速衰的覆辙,是实现当地农业永续发展和雨林可持续保护的关键。为此,陈立华团队与巴西研究人员合作,启动“中巴退化耕地修复产品巴西本土工业化生产”项目。中方将成熟的有机固废发酵工艺和设备引入巴西,因地制宜研发适合当地原料和气候条件的土壤修复肥料产品,力争建立本土化土壤修复产品工业生产线。这意味着,亚马孙地区家庭农户未来有望就近买到价廉高效的土壤修复肥料,不再依赖烧荒获取养分,农田肥力也将得到长期维护。亚马孙联邦农业大学原校长赫德贾莉亚教授说:“将中国成熟的土地修复技术移植复制到亚马孙地区特定的农业环境中,将显著推动亚马孙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于亚马孙雨林的可持续保护。”
与此同时,针对亚马孙地区雨季雨水充沛而旱季干旱缺雨、农田远离电网且缺乏灌溉条件的现状,河海大学牵头中方企业与巴西高校开展农业水利创新合作,联合杭州亚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泓南美科技集团等中国企业,携手巴西亚马孙联邦农业大学、帕拉州立大学、巴伊亚州立大学等多所院校,签署了联合研发协议,开发适用于雨林地区的太阳能农田灌溉系统。在亚马孙雨林腹地,试点建设基于太阳能发电的田间灌溉工程,以阳光为动力抽水,解决农田灌溉难题。这些措施大大提高当地农业抗旱能力,在旱季也能保障作物用水,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家庭农业收益。
雨林地区农民要真正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除了“把粮食种出来”,还要“把产品卖出去”。为此,中巴双方在科技援助的同时,也在积极搭建贸易桥梁。巴西地区一体化发展部牵头推动亚马孙流域各州与中国企业深化经贸合作。中巴双方计划帮助亚马孙地区小农户通过中国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中国和世界各地,农户们将从价值链中获得更大收益。“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就可以保持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不需要一直依靠砍伐新的林地,”埃迪瓦尔多对这一合作充满期待。
近年来,中巴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在国际社会支持下,双方正携手为雨林保护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既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减少毁林开荒的内在驱动力,又维护了全球珍贵的生态财富,推进气候治理目标的实现。这一系列合作实践表明,全球南方国家可以通过团结合作、科技赋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雨林不再是亟待开发的“荒地”,而将成为绿意永存的“地球之肺”。
(来源:新华丝路 作者:陈威华 赵焱)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