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推动“文博热”长红

2025-11-05 16:12:42 作者:王禹欣

从新石器时代七孔骨笛、夏代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到周代大克鼎、秦代铜车马,再到汉代长信宫灯、唐代八曲葵花形螺钿铜镜……近日,《“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首批50部作品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上正式发布。

“天下第一仓”200年来首次开放 文博热让小众博物馆升温_北京时间

受限于文物的物理空间与保护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展柜与之相望;一些珍贵文物更是因为担心氧化、光照带来的影响,只能深藏于库房之中——这些传统的文物展示与保护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展览形式不断丰富,传播方式不断更迭,这些都为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途径,以创新之力打破时空壁垒,让观众近距离体会文物之美、文化之韵。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文博场馆纷纷创新展陈的“打开方式”,让“文博热”持续升温。其中,游客体验感、互动感的提升尤为凸显。例如,不少文博场馆推出考古体验活动,人们戴上手套,拿着“考古工具”,在模拟的“考古坑”里清理“土层”,不仅亲身体验文物挖掘的乐趣,更深切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些非遗传承人也来到文博场馆,在讲解非遗传承故事、示范非遗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与观众一同领略非遗之美。各种各样的展陈活动,让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成具象的文化体验,也让文博场馆变成“文化客厅”,既彰显历史厚度又涵养人文温度。

科技的力量,为“文博热”持续赋能。当前,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裸眼3D等新技术、新玩法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加优质的观展体验。我们看到,AI等技术不仅能够还原文物出土的场景、重现消失的文物,还能让残缺的文物变得完整、褪色的文物重焕光彩;通过手机App,用户能360度操控屏幕,穿梭于数字文物模型内外,以“显微镜”视角观赏纹饰、肌理等细节;《清明上河图3.0》等展览通过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重构文化场景,让厚重的历史跃然屏上……技术创新让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更加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文博热”长红,离不开媒体传播的创新表达。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为文博相关内容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其“短、平、快”的轻量化传播特性,让文博内容告别了“严肃教学”的面目,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当文物以或傲娇,或俏皮,或呆萌的语气“说出”网络热词,再配上魔性的背景音乐,一个“爆款”视频也许就此诞生。当年轻人在日常聊天中,使用以文物为原型的搞笑表情包,历史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就以这样一种轻松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为“文博热”蓄积了更多“后劲儿”。不仅如此,在社交媒体的一些帖文中,如何更好“玩转”文博场馆的打卡攻略总能获得高赞,其内容更是可以细化到“如何设计路线”“最佳拍照点位”,带动更多年轻人爱上文化遗产,让“文博热”更可持续。

以创新推动“文博热”长红,有赖于进一步构建“技术+文化+产业”的良性生态。据统计,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文博热”带动“文旅游”,正是文旅融合出新出彩的生动体现,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带动当地发展。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文创IP打造与产品开发提供了“天然宝库”。无论是从传统纹样、图案色调中提取美学灵感,出品丝巾、彩妆等;还是将“网红文物”设计成Q版周边,“变身”为钥匙扣、小玩偶、冰箱贴;抑或是提取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元素,设计成文具套装、工艺摆件等,这些文创产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并进行创新转化,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交相呼应,成为带动“文博热”长红的重要力量。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