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行业转向“做精品” 题材、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2025-11-05 16:12:51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公布了《广电总局2025年10月全国重点微短剧规划备案公示情况》(以下简称《公示》)。10月份,全国规划备案公示的重点微短剧共253部、8564集。

据梳理,相比此前,10月份的公示内容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在题材覆盖上,从9月份的13项题材增加到了15项;二是在IP改编上,出现了针对中国名著以及传统故事改编的微短剧作品。

专业团队入局

都市题材占比下降

“题材多元化让微短剧从‘娱乐产品’升级为‘文化载体’,传统名著等IP的加入,为微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内核,避免了原创IP的市场试错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内容深度。”DataEye研究院研究总监刘尊表示。

《全球微短剧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64.7万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业政策持续赋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计划通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非遗”等项目,推动短剧与文旅、普法、非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政策的引导,让微短剧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题材和表现形式都日趋多元。

《公示》显示,10月份通过备案的重点微短剧覆盖都市、传奇、科幻、农村、司法等在内共15项题材。在9月份的13项题材基础上,新出现了“国家安全题材”和“国际传播题材”。其中,10月份都市题材共84部,占比最高,达到33.2%。相比9月份36.2%的占比出现下降。科幻题材、农村题材等占比则显著提升。

刘尊认为,重点微短剧题材的多元化转型,本质是政策规范与市场进化形成的良性共振。

据了解,长期以来,微短剧覆盖“短平快”和“爽感”两大标签,这令聚焦逆袭、反转、霸总等内容的现代题材成为主要爆款区。第三方统计平台剧查查数据显示,2025年1月份至10月份的月度热度第一,10部剧中7部为都市题材。

“霸总逆袭类爽剧已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同时,长剧从业者、专业制作团队的入局,正在推动行业从‘赚快钱’转向‘做精品’,倒逼题材突破单一模式。重点微短剧对多元题材的探索,破解了同质化困局的同时,还增强了用户黏性,拓宽了产业边界。”刘尊说道。

不再依赖网文改编

系列化、严肃题材成亮点

“微短剧是高度依赖IP改编的创作领域。”国内一家头部微短剧制作公司负责人表示,行业大约95%的剧都来自网文小说改编。

该负责人介绍,过度依赖网文小说,以及快节奏的内容输出,让微短剧的生命周期非常短,行业正在面临如何延长生命周期的问题。“因此,行业内的公司在爆款故事打磨上开始做系列化尝试,微短剧也可以做第一季、第二季甚至第三季。精品微短剧的故事,也不再刻意追求爽感,围绕真善美等温馨题材的故事扎堆出现。”

例如,由上市公司中文在线制作,聚焦家国情怀的历史题材微短剧《一品布衣》,在今年10月份开拍第二季《一品布衣2》。截至11月4日,该剧在红果短剧平台的预约量已经达到302万;由微短剧行业头部制作公司制作,聚焦亲情故事的爆款家庭方言剧《家里家外》,第二季将在2026年春节档上线。

此外,《公示》显示,10月份备案的重点微短剧出现了以中国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以及经典长剧《济公》为蓝本改编的故事,分别为《聊斋心灯》《聊斋异闻录》以及《济公·冒牌降龙》。

“微短剧行业正在迎来‘文化觉醒’和‘价值升级’。”刘尊表示,早期微短剧多依赖网络爆款IP,而传统故事承载着集体文化记忆,自带受众基础与情感共鸣。如《济公》的“济世为民”理念、《聊斋》的人性思辨,为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内核。这些趋势变化,能够让微短剧以“单集短、节奏快”的特质,令传统故事突破“严肃文学”的传播壁垒。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李豪悦)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