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秦刻石”研究探讨蔚成热潮

2025-11-06 14:47:50 作者:殷燕召、陈雪

连日来,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秦刻石”衍生出的信息,对秦代的人文、地理、社会活动广泛探讨。“秦刻石”还被带进了中学课堂。有关部门对“秦刻石”的保护工作也正密锣紧鼓进行。

秦刻石

在南京大学,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教授就“秦刻石”中“车到/此”等刻石文字的内涵通过讲座形式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在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姜生以“采药昆仑丘”为题,对昆仑之所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北京召开的昆仑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畅想大昆仑考古工作的前景,提示了早期昆仑文化的新实物证据与研究视角。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倡议,石刻研究要融合考古、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共同开展。这些学者,都曾参与光明日报的学术争鸣。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乐恒,一直研究秦汉金石铭刻。他对“秦刻石”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结论:“刻石书法气息高古,字体圆中寓方,章法规整中见参差,已现隶变开端。”

微信公众号“簠斎後生”将“秦刻石”篆刻临创作品在线上展出。一时间,吸引了众多书法篆刻爱好者,大家围绕这方“秦刻石”纷纷展出自己的临刻作品,有以书法临摹刻石全文,有以“采药”“臣翳”等内容创作的印章。

日前,由河南大象新闻主办的《阳光少年报·初中版》,将刻石“搬上”报纸封面,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专题,向小读者们“科普”,介绍刻石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还进一步解读了光明日报“昆仑石刻”引发的学术争鸣,形象地称之为“大型学术辩论赛”。

江苏南通的一位中学教师李煊言将自制的“秦刻石”岩塑黏土模型发到了网上,获得数十万浏览量。她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将模型带到课上,讲述了刻石的内容及含义,并创设情境。学生发言空前踊跃。她说:“将文物融入历史课堂,学生会触摸到中华民族历史脉动。”

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将“秦刻石”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近日推出了“秦刻石”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使用3D打印技术立体复制刻石面貌,两千多年的文物“变身”兼具美感与纪念意义的伴手礼。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这件伴手礼,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受到了引以为傲的历史温度。”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