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银行中收回暖

2025-11-07 11:27:13

为抢抓市场机遇,多家银行已明确中收转型的战略规划与具体路径,通过业务创新、科技赋能等方式,为中收长效增长奠定基础。

本报综合报道 低利率环境下,中间业务收入(简称“中收”,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已成为上市银行应对息差收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2025年以来,受经济复苏、消费回暖及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等多重因素带动,A股上市银行中收逐步摆脱此前低迷态势,呈现积极回暖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收合计达5782.00亿元,同比增长4.60%,扭转了2024年同期整体下滑10.75%的颓势;其中27家银行实现正增长,数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有余。

整体回暖态势确立

2025年三季度,上市银行中收业务延续上半年增长态势,多家银行中收由负转正,整体增速创近年新高。从核心数据来看,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收合计较上年同期增加254.19亿元,三季度单季中收合计1686.74亿元,同比增长8.54%,创下2022年以来单季最高增速,正式走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的持续负增长区间。

具体来看,不同类型银行表现差异显著,呈现“国有行稳增、头部城农商行快跑、部分股份行及区域行承压”的格局。

国有大行中收回暖势头最为明确,前三季度及三季度单季全部实现正增长。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工商银行以908.68亿元的中收规模稳居行业首位;农业银行表现尤为亮眼,前三季度中收698.77亿元,同比增长13.34%,三季度单季中收184.3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59%;邮储银行同期中收230.94亿元,同比增长11.48%,单季增速亦达11.20%,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股份行中收增长呈现“多数正增但增幅有限”的特点。9家上市股份行中,6家实现正增长,华夏银行以21.60%的单季增幅领先。规模方面,招商银行是股份行中唯一单季中收超百亿元的机构,三季度中收达186.00亿元,同比增长7.07%,前三季度合计中收562.02亿元,稳居股份行首位;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同比增速分别为5.75%、3.79%、2.18%。不过,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3家股份行中收仍为负增长。

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分化更为突出。江浙地区城农商行增长尤为迅猛,三季度中收同比增幅超50%的7家上市银行中,包含5家农商行、2家城商行,均来自江苏、浙江两省。区域性中小银行中,常熟农商行前三季度中收3.03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64.75%,位居42家上市银行之首;瑞丰农商行以162.66%的增速位列第二,张家港农商行、紫金农商行、苏州农商行增速均超20%。头部城商行回暖势头同样显著,宁波银行中收增速接近30%,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厦门银行增速均超10%,其中江苏银行前三季度中收45.49亿元,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分别达32.69亿元、32.98亿元。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中西部城商行与农商行中收表现承压。成都银行前三季度中收3.75亿元,同比下降35.17%,降幅居首,而2024年同期该行还录得15.92%的正增长;重庆银行增速由正转负,中收同比下降27.59%;江阴农商行、重庆农商行、兰州银行、浙商银行等降幅均超过10%。

增长引擎清晰明确

对于中收回暖的核心原因,中信证券研究认为,2025年三季度上市银行中收同比增速创下近年新高,核心驱动力是资本市场全面回暖,带动代理业务与财富业务收入改善。中金公司亦表示,前三季度中收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5个百分点,这一改善既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推动权益类财富管理产品增速回升,也与前期费率下调措施的影响逐渐消退有关。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进一步分析,2025年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黄金价格大涨,权益类基金、理财产品、代理黄金业务的收益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直接推动银行代销相关业务收入增长。同时,存款利率下调推动银行从息差模式向中收模式转型,银行负债成本逐步降低,利润腾挪空间变大,为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资源条件;而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存款意愿下降,更多资金流向理财、基金、黄金、保险等产品,为银行中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从具体业务结构来看,中收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明显。支付结算、银行卡手续费等传统业务,受市场趋于饱和、费率管制趋严等因素影响增速乏力,而以财富管理、投行业务、金融科技输出为代表的“新门类”,正成为推动部分银行中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邮储银行是中收转型的典型代表,其前三季度中收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核心源于对中间业务发展能力的深度建设。一方面巩固零售业务传统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公司业务与资金业务,推动投资银行、交易银行、托管、理财等业务快速发展,构建起多元化、均衡的中收格局。

多维布局长效增长

面对低利率环境的持续影响,中间业务仍将是上市银行优化营收结构、增强经营韧性的关键发力点。为抢抓市场机遇,多家银行已明确中收转型的战略规划与具体路径,通过业务创新、科技赋能等方式,为中收长效增长奠定基础。

邮储银行在“十四五”期间制定的“中收跨越”战略已圆满实现预期目标,过去5年中收年均增速达11.3%;2025年该行又启动“中收跃升三年计划”,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着力构建中间业务五大能力体系,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农业银行则明确了三大发展路径:发力消费类业务,对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丰富金融消费场景,深化电商平台合作;强化财富管理业务,依托AI科技赋能,围绕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优化产品布局;做优对公综合业务,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银团贷款、顾问咨询、债券承销、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股份行与城商行也在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兴业银行中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三季度财富销售业务收入增速加快,信用卡业务收入降幅收窄,托管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托管中间收入同比增长8.5%。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表示,将集中力量打造阳光科创、阳光财富、云缴费等特色业务,投行业务方面建立以债券承销、撮合、并购为核心的“阳光投行”产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机构投资资源,强化集团投资生态圈协同。兰州银行则将短期目标聚焦于拓展代销理财、信用卡和公司业务中收,弥补自营理财规模下降造成的缺口,从数据来看,前三季度同比缺口已逐步缩小。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建议,银行需加强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触达能力;拓展多元化代销渠道,打破渠道局限,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深化与优质机构合作,丰富产品供给种类、提升供给深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来源:城市金融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