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这类骗局,其运作链条堪称“精密”。一些无良公司首先通过“零基础、时间自由、高薪日结”等虚假宣传吸引求职者,继而以培训为名收取费用,再诱骗其办理分期贷款,还通过“仲裁备案”等手段刻意规避司法监管,设置维权障碍。伎俩环环相扣,让一些求职者防不胜防。

这套设计使得骗子公司立于“只赚不赔”的境地:求职者若隐忍完成培训,他们坐收高额培训费;若中途醒悟要求退出,他们则凭借合同收割违约金。其算计之深、用心之恶,可见一斑。
此类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一方面,部分青年社会实践经验少,对“低门槛、高收入”的兼职机会充满渴望,容易成为诈骗对象。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审核机制缺位、责任虚置,使得诈骗信息得以肆意传播。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老话在兼职市场同样适用。求职者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大胆对“先交钱再入职”“培训贷”等说不。更重要的是,社会不能把防范这些风险的责任推给求职者。
招聘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当好“守门人”。对“包接单”“高薪兼职”等诱导性广告,实施更严格的前置审核;实行招聘账号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把入口关;强化动态核验,对涉案关联账号和中介机构实施永久封禁并公布名单,从源头遏制传播。
根治兼职诈骗,更需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多元协同的共治体系。监管部门当主动出击,对此类新型诈骗模式进行精准识别与严厉打击;司法机关则需为受害者提供更畅通的法律救济渠道。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铲除诈骗滋生的土壤,让年轻人不用再靠“火眼金睛”,也能安心找到靠谱的兼职。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