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煎饼摊出“清涧情” 道情唱出“非遗韵”

2025-11-17 14:49:33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王重阳 李小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榆林市清涧县立足本土文化根脉,深度挖掘非遗资源,构建起“传承体系化、保护数字化、发展产业化、传播品牌化”的全新格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之路。

20251115210055879-43-4f678.png

“远眺哎~瞭的那南山一朵云……”在清涧县道情传习所,83岁的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在台上唱腔铿锵、动作传神,将《毛红跳墙》选段表演得惟妙惟肖,引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清涧道情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属于陕北道情一个重要的支派,融合当地民歌与戏曲元素,风格高亢苍凉、自由洒脱,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白明理从8岁开始学艺,出师后累计教授300余人学习演唱道情。“我一直坚持传唱道情,就是希望这门艺术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学习道情、了解道情、传承道情,让道情走向世界。”白明理说。

在清涧县人生影视城,“姐妹煎饼”负责人刘璐和她的员工正在为中小学研学团准备午餐。一勺勺净如白玉的面糊在工作人员的摊制下,变成了一张张柔韧如丝、薄如蝉翼的煎饼,然后卷上豆腐、酥肉、猪头肉等不同的食材,配上米醋、蒜泥、姜末混合而成的蘸料,便成了一份美味可口的清涧煎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方特色美食,而面对地方特色美食需创新才能“破圈”的关键问题。“我通过非遗创新煎饼宴、开展中小学生非遗体验课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涧煎饼,熟知陕北非遗文化。”刘璐对记者说。2011年,清涧煎饼成功入选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美食外,清涧石板雕刻同样引人注目。清涧县火星石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板非遗工坊传承人刘志宁,多年来不断钻研石板雕刻技艺,将一块块石头变为精美艺术品。“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现在公司年产值600多万元,并带动500多人参与石材制作,为石板非遗工坊发展注入新动力。”刘志宁说。

“十四五”以来,清涧县不断加强资源管理,完善保护体系,创新传承模式,推动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提升。清涧县文化馆馆长黄小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整理县域特色资源,升级资源数据库,强化品牌推广,构建“传承有人才、发展有产业、传播有渠道”的活态传承链,让清涧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如今,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清涧县,道情的歌声依旧嘹亮,煎饼的香气弥漫街巷,石板的纹路镌刻希望。这些非遗项目正以独特魅力,续写着这片土地深沉而鲜活的文化传奇。(榆林日报 王重阳 李小强)

责任编辑:王轩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