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增量从何而来

2025-11-21 14:34:16 作者:熊丽

拓展新的消费增量,关键在于提升供需适配性。来自需求侧的变化,要求供给体系必须作出更加灵敏、精准的回应。如果供给创新滞后于需求升级,消费潜力就难以充分释放;如果供给质量不能满足消费期待,市场活力就会受到抑制。

这届新消费,为何这么贵? - 专栏 - 创业邦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为新形势下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激活内需潜力指明了方向。

新的消费增量从何而来?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动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高品质、个性化、服务型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另一方面,不同代际、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催生了银发经济、“Z世代”消费等细分市场,为消费增量开辟了多元空间。这些深刻变化,既构成了消费增量的现实基础,也对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观察近期消费市场,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在显现。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5.2%,这意味着每成功4笔实物商品交易就有1笔通过线上完成的。同时,高能效等级家电、新能源汽车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旅游出行、文化体育等消费持续增加。这些数据勾勒出当前消费市场的重要特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服务消费持续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正在重塑消费生态。

拓展新的消费增量,关键在于提升供需适配性。来自需求侧的变化,要求供给体系必须作出更加灵敏、精准的回应。如果供给创新滞后于需求升级,消费潜力就难以充分释放;如果供给质量不能满足消费期待,市场活力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提升供需适配性不仅是激活消费潜力的有效举措,更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首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融合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定制化转型,服务业向智能化、场景化升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创新产品快速渗透,即时零售、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打破传统消费边界。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应用,不仅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还是“从有到优”的提质。

统筹好培育新增长点与巩固基本盘的关系。拓展增量不能以忽视甚至牺牲存量为代价。在积极拓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等新领域的同时,必须重视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传统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这些传统领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关联着广泛的产业链和就业群体,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拓新”与“稳旧”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为传统家电注入智能元素,可以有效刺激以旧换新的需求;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线下商圈与餐饮服务,可以提升效率、改善体验,这本身就是巩固和扩大存量。庞大的传统消费市场,恰恰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最广阔的试验场。

拓展新的消费增量,离不开增量政策的支持。新兴消费形态往往面临标准缺失、监管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制约。这就要求政策供给与时俱进,既要通过精准的财税激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也要加快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框架,给予新产品新业态更多成长空间。对于传统消费领域,则要通过优化环境、减轻负担等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稳定市场预期。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入境消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也为下一阶段拓展新的消费增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