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行长宋亮:走好“小而美”的普惠金融铜川实践之路

2025-11-25 14:51:51

宋  亮  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三秦大地,红色沃土。铜川市不仅是“照金精神”的孕育地,更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实践地。自 2022 年 9 月铜川市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锚定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双主线,向上承接政策红利,凝聚改革各方合力,发挥金融资源优势,以“横向机制与纵向机制协同推进、改革目标与市场逻辑动态平衡、小切口与大撬动有机结合”为发力点,逐步走出一条“小而美”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试验区建设聚点成面,积厚成势,改革的引领示范效应不断显现。

铜川普惠金融改革的三维亮点

第一,“全国率先”亮点多。探索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入选中国改革 2024 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金融服务框架”“陕西铜川编制铝产业转型金融标准”分别获得人民银行总行《普惠金融改革优秀实践案例》《转型金融案例汇编》采用和推广;首提“经济主体是金融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逐步探索通过金融健康评估连通金融服务的有效路径。

第二,“铜川经验”影响大。首批七项典型案例由省委发文在全省推广,受邀参加全国普惠金融改革工作交流会、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等重要会议并作交流发言,浙江丽水、青海黄南、陕西咸阳、榆林、宝鸡等地先后来铜考察交流学习普惠金融工作,一批“先行先试”改革经验多次获上级肯定性批示。

第三,“改革成果”惠及广。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既是改革创新的“先手”,也是促进发展的“抓手”,汇聚各方智慧和金融资源,有力引领省市两级关键领域改革创新任务取得新突破,转化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

截至 2025 年 9 月末,铜川市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较试验区批复前(2022 年 9 月末,下同)提高 2.4 个百分点,连续十个月居全省第一位;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较试验区批复前分别提高 6.72, 2.01 个百分点,信贷资金“腾笼换鸟”步伐加快;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试验区批设前下降 136 个基点,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 3.16 亿元,向企业让利 1.54 亿元。围绕《总体方案》创新编制的“铜川指数”从 2021年末的 25.06 增长至 2024 年末的 40.91,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满意度显著提升。

横向机制与纵向机制的协同推进:

改革合力的汇聚密码

对比四川成都和浙江丽水同时获批的试验区,铜川市改革基础相对薄弱,跻身其中机遇难得,且又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明确探索普惠金融助力经济转型路径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的范围更广、统筹协调的挑战更大。为此,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围绕上传下达、左右协同、内外配合,更加强调央地同频共振,更加突出政策同向发力,形成推动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的强大合力。

央地共商共建聚智聚力。深化央地协同机制,搭建人民银行总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中央、省、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先后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批示批办等方式深化央地双向交流,聚焦改革重点、谋划突破方向、凝聚工作共识,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化各地交流机制,市委、市政府加强与全国其他区域金改试验区的交流学习,先后通过党建联学、考察交流等方式借智取经,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拓新路,将先进经验积极转化为本地实践;深化定向支持机制,市级各部门积极向中、省对口部门争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市级金融机构积极向各自总、省机构争取组织保障、权限下放、额度专设等,10 家省级金融机构为试验区“量体裁衣”出台专项支持方案,省级政策支持在铜机构全覆盖。

政策协同配合赋能赋值。搭建起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协调的坚实平台和有力技术支撑体系。探索构建“地方政府 +人民银行 + 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的机制, 出台全省首个“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贴息政策,通过对使用央行再贷款的法人金融机构贴息,撬动低成本信贷资金投放。强化财政资金精准供给,2024 年争取省级金融发展专项资金 1100 万元,2025 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获得奖励资金 2000 万元;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设立首期 2500 万元资金规模的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池,其中 1000 万元专门用于科技担保贷款风险补偿,为科技和创新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提供风险缓释。

改革目标与市场逻辑的动态平衡:

金融为民的价值坐标

准确处理好改革目标和市场逻辑的关系,是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立足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尊重经济运行和金融发展客观规律,以市场化手段激发改革内生动力,转化为金融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创新成果。

谋深落细全面贯彻中央部署、具有铜川特色的改革实践。

对标省政府下发的《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第三十条工作任务,制定印发《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若干措施》,为试验区建设工作夯基实干措施》,为试验区建设工作夯基础提出的普惠金融“三项清单”(落地项目清单、重点研究题目清单和经验复制推广清单)加强试验区建设系统集成,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转变。

强化以信用为基础、担保为支撑、保险为补充的授信机制创新。

一是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金融机构采取“网格化”方式对乡镇村户进行信用管理,依托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与创建,积极探索开展“整村授信”,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信用村、信用乡镇覆盖率分别为97.2%、61.9%。紧扣信用赋能社区金融服务和社会治理,不断创新“信用 +”应用场景,如通过建立信用积分同贷款融资的联结机制,把信用积分作为金融机构授信的依据和参考,在贷款办理流程、授信额度、信贷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新体系。整合市县资源组建市级担保集团,银行与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按照 2:8原则承担贷款风险,综合担保费率降至 0.89%,担保放大倍数为 3.02 倍。2025 年,市担保集团首次获评全省优秀合作担保机构。

三是探索“整村担保”助农新模式。将“政府担保 + 整村授信 + 银行贷款”有效结合,对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实施整体担保,将“整村授信”的信用评价结果转化为实质担保能力,将授信额度转化为可用资金,贷款利率控制在4% 以下,有效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四是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将小麦、玉米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将玉米、苹果及生猪“保险 + 期货”纳入省级补贴范围,苹果“保险 + 期货”首次纳入交易所支持项目,2025 年,铜川市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较试验区批复前增长 122.93%。

完善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网络。

一是优化下沉金融服务网络。致力于保持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标准化推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建设,通过在产业园区、公积金中心深化站点布局、探索集“支付服务、四贷促进、信用采集、交易推动、能力培训、金融宣传”于一体的“六个中心”站点模式、打造四级互联互通互联网视频系统等措施,推动服务站点从满足基础性金融需求向提供多元化创新服务转变,织密政策传导和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网络。

二是加大融资服务平台推广。用好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企业将收支流水无形信用资产转化为融资发展新动能,首批试点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流信息平台促成融资超 4 亿元,惠及企业百余家。上线试运行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归集全市中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价、融资对接等功能。

三是增强数字技术金融应用。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大数据、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手段,驱动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如:创新电商企业专属供应链金融产品破解电商轻资产、无抵押难题;依托“陕西农牧行业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业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和授信;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应用卫星遥感信贷风控系统“大山雀”为农户提供纯信用、免担保、随借随还的数字信贷服务。

四是推进金融健康教育。创新并在实践中升级优化金融健康评估工具,“中小微企业版”为铜川市首创,包含日常经营、金融掌控力、金融韧性、金融自由四大类指标,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衡量小微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金融健康状况,评估显示试验区市场主体金融健康状况总体较好。持续推进《金融健康读本》编制和发布,不断加强以金融健康为核心的金融宣传教育。强化金融健康评估工具应用,指导金融机构将评估得分结果与金融服务精准匹配,作为市场拓展和客户洞察的重要依据,推动金融健康与金融服务有机融合。

小切口与大撬动的有机结合:

区域改革的战略抉择

围绕普惠金融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服务民营小微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等核心任务,以“小切口”实现“大撬动”,是“小而美”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上下求索得出来的经验总结。

着力适应城市转型金融需求新变化的案例创新。

聚焦三大领域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加大对城市转型的金融供给。一是聚焦支柱产业向绿向新。立足推动煤、电、铝、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借鉴《G20 转型金融框架》,出台《关于构建转型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提出更具“内生性、包容性和渐进性”的转型金融框架体系。基于铜川市铝产业经济体量大、生产场景丰富以及转型基础较好等的特点,联合出台全国首个《铜川市铝产业转型金融服务指引》,促成全国领先、陕西首批转型贷款在铜落地,经过一年跟踪监测,首批获贷的铝基新材料企业均达成转型承诺,贷款利率下降100BP左右。对转型金融服务政策进一步升级扩容,从单一环境维度扩展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印发《铜川市ESG(环境、社会、治理)挂钩金融服务指引》,目前试验区首笔ESG挂钩贷款已落地。二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契合当前培育创新动能、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战略需求,通过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办法、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赋能、构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组建“科创金融顾问”团队、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园区购置贷”“专精特新专板贷”等金融产品和“U 益创”等专属融资方案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铜川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20.53%,贷款平均利率较试验区批获前下降 161 个基点。三是聚焦“新市民”及退役军人群体民生需求。建立全省首家具备规模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并拓展至 3 家,2 家金融机构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满足新市民创业就业、安居消费、健康生活等多元需求;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项下单设退役军人专版,推出“拥军贷”“军创贷”等10 款专属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的信贷产品,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截至 2025 年 9 月末,新市民群体贷款余额近 30 亿元,保险机构提供风险保障逾百亿元;退役军人贷款累计授信近 3 亿元,支持732名退役军人干事创业。

着力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可持续的案例创新。

紧扣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目标,打好产业升级、企业培育、服务提质“组合拳”,推动金融“活水”持续精准滴灌乡村振兴。一是实现“点”上政策突破。创新金融支持光伏产业的“政银担—企村户”模式,有效打破村集体经济组织信贷主体不适格、财务不规范、贷款与产业发展周期不匹配的壁垒,由财政出资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创新推出“三秦光伏贷”等特色产品,在资本金比例、贷款期限、融资成本等政策设计上予以突破创新,有效支持农村绿色产业发展,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二是实现“链”上服务提质。探索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一链一行”和“行长 + 链长”制度,不断强化“信贷 + 财政 + 产业”政策协同,以食用菌产业链为试点,探索构建“金融服务全链条 + 产品覆盖全周期 + 减费让利全流程 + 金融机构全参与”的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已延伸至生猪、中医药等重点农业产业链。三是实现“面”上信贷扩量。打造“铜果贷”特色品牌,探索形成“三类政策引领、四项创新支持、五个环节覆盖”的金融支持果业新模式,撬动特色果业产业信贷投放持续扩面增量;聚焦“一村一品”打造金融服务场景,精准对接樱桃产业融资需求,通过推动“整村授信”、创新 3 ~ 5 年信贷产品、建立金融服务站并派驻金融顾问等措施,有力促进樱桃种植向设施产业转变。

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铜川市普惠金融

改革试验区“后半篇文章”

如果说普惠金融是一粒惠企惠民的种子,那么改革试验区则是一片孕育创新的沃土,经过 3 年的实践探索,铜川“试验田”里硕果累累。对照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部署与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深远要求,铜川市在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多层次、常态化的协作机制仍需加强,金融供给与普惠主体需求的适配性有待提升,金融助力民营小微的长效机制需持续完善。

下一步,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将以人民银行“三项清单”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新思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内涵和附加值,持续深化具有铜川和陕西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小而美”普惠金融新路径,交出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合格答卷。争取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新见解,进一步夯实普惠金融工作理论基础和底层逻辑框架,兼顾央行站位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根本上明晰普惠金融内涵规律,为实践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逻辑指引。争取在改革项目谋划上有新突破,围绕铜川市“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发展目标,抓紧谋出一批“小切口、大成效”的试验区改革项目,剖析已有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全流程,推动改革实践转化为可复制推广路径。争取在改革任务落实上有新实效,完善多层次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加大担保、信用、抵押三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投入,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改革项目落实落细。争取在高层面推广上有新亮点,系统提炼改革案例的核心价值与推广价值,全面梳理其在政策运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等方面创新点,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复制推广。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内容审核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