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当全国多地迎来“速冻”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却因一条4.46公里的“暖廊”火上热搜,网友直呼“别人家的大学从未让我失望”。

据了解,自2022年起,学校开展校园暖廊总体规划,并分期实施校园暖廊建设。截至目前,校园暖廊全长4.46公里,一校区四通八达、二校区形成闭环,暖廊可直达1.9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00块室内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健身房、舞蹈室、乒乓球室……形成“室内漫游全校”的通道。
一条连廊,为何能赢得全民点赞?答案藏在两个字里:温度。
这里的温度,首先是身体的温度。东北严寒漫长,冬季日均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司空见惯。过去,学生顶着刺骨寒风奔波于各楼宇之间,取暖靠“抖”、通勤靠“冲”,既消耗体力,也分散精力。如今,暖廊像一条“校园地铁”,把教学、科研、生活、运动等多个关键节点“串珠成链”。暖廊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民生工程”,学生不用再与风雪搏斗。
比体温更暖的,是育人的温度。 校长一语中的:“这不是溺爱,而是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 ”表面看,提供的是“避寒通道”;深层看,搭建的是“成长快车道”。 暖廊里,航天模型抬头可见,校史展板一路随行,钢琴角、免费健身房点缀其间,行走之间完成价值引领与审美熏陶。 此刻,暖廊已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凝聚校园温情、涵养文化认同的精神地标。
当然,艳羡之余也有质疑:花这么多钱建暖廊,值吗?认为这些费用本可以用来提高科研水平或引进优秀的人才。其实,大学经费本就有“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暖廊资金来自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园基建盘子,与奖助学金、科研经费分渠并行,并非“此消彼长”。
还有声音担心“暖廊制造温室花朵”。 高校育人的确不能“圈养”,但东北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与南方“冬季长跑”不可同日而语。 让学生把原本用于“对抗严寒”的体力和时间,转化为科研、体育、社团的“有效学时”,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义。 至于“吃苦教育”,不妨交给暑期野外实习、企业蹲点、乡村支教,而不是用“刀割般寒风”做日常试炼。
期待更多高校以“暖廊”为镜,把“以学生为中心”写进每一次制度设计、每一项基建方案、每一次服务细节,让教育成为“温暖人心的事业”,让学子感受到“四季如春”。
来源:湖北日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