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银行的竞争将不再仅取决于资金规模,而更多取决于技术应用能力,率先掌握成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银行将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本报综合报道 近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集中启动2026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工作。此次招聘均面向各自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聚焦金融领域战略研究与创新实践,围绕战略发展、价值创造、安全发展、服务大局等核心方向吸纳高层次人才,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成为各家银行重点布局的核心赛道。
分析人士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已成为银行提升风控精度、优化客户服务、构建智慧银行体系的关键抓手,而博士后工作站则成为连接国家战略、监管导向与商业创新的重要人才枢纽。
凸显“实用型”导向
从已披露的招聘信息来看,多家银行明确了清晰的报考条件,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要求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且普遍青睐跨学科复合背景与金融实践经验。
11月18日,南京银行发布的招收公告显示,为匹配高质量发展需求,该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开招收2026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报考者需满足最近三年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将于2026年7月前顺利毕业,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专业背景需覆盖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应用数学、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相关领域,且须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公告特别指出“同等条件下,具有金融从业经验者优先考虑”。
更早之前,广发银行也已披露2026年度博士后招聘计划,面向2024年1月至2026年8月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开放申请,要求年龄35周岁及以下(以进站日期为准),入职前需取得学历学位证书或教育部认证(海外博士)。专业方向聚焦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数学、统计、量化金融等领域,重点吸纳理工与经济金融复合专业背景人才,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者将获优先考虑。在能力要求方面,明确申请人需科研能力突出、文字功底扎实,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行内跟岗实践能力。
中国银行则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2026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要求为应届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境内院校毕业时间为2026年1—7月,境外院校毕业时间为2025年8月至2026年7月);专业覆盖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学、数学、统计学等相关领域,需熟悉国别研究、宏观经济、国际金融、金融风险、绿色金融等领域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同时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此外,建设银行也于近期启动了2026年度博士后招聘。
综合来看,多家银行对博士生的专业要求呈现出金融与科技的跨界融合特征,既涵盖传统金融学科,也重点吸纳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背景人才,部分银行还通过“优先条款”向有从业经验、持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倾斜。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此次招聘条件的设置,折射出银行业人才需求的深层变革——从“单一技能”向“跨界融合”转型、从“论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价值创造”。与高校侧重学术研究不同,银行作为营利性机构,更强调研究产出的可落地性与实际价值,因此对复合型背景与实践经验的重视,本质上是对“研究服务业务”导向的强化。
AI成核心赛道
研究课题的设置更直观地反映了银行业的战略布局重点。各家银行均结合自身经营需求披露了多元研究方向,允许申请者根据自身优势选择1—2个课题申报,其中AI、大模型、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应用成为贯穿本次招聘的核心关键词,尤其是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的落地应用与监管适配,成为多家银行的共同研究焦点。
具体来看,不同银行的课题设置既贴合行业趋势,也体现自身业务特色,例如,南京银行研究课题包括“人工智能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直指行业数字化转型核心诉求;广发银行课题方向中的“人工智能提升FICC客户交易服务创新的研究”,聚焦细分业务领域的技术赋能;中国银行研究方向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紧扣银行风控需求;农业银行研究方向涵盖生成式AI驱动下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金融科技与智慧银行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监管等多个前沿议题。
对于此次银行密集招聘博士后且聚焦AI领域的现象,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背后是银行业转型压力与技术机遇的双重驱动。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这本质上折射出银行业在高质量发展转型期的战略重心转移,银行迫切需要通过科技赋能重构核心竞争力。“在净息差持续收窄、传统盈利模式承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已成为银行提升风控精度、优化客户服务、构建智慧银行体系的关键抓手,而博士后工作站则成为连接国家战略、监管导向与商业创新的重要人才枢纽”。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持相似观点:“银行业密集布局AI相关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吸纳,核心原因在于AI能够显著提升银行运营效率、增强风控能力,而效率与风控正是当前银行发展的核心诉求。这一趋势也表明,‘AI+金融’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渗透到金融业各细分领域。”
谈及银行博士后科研体系与高校的差异,盘和林分析称,两者的核心导向存在本质不同:“高校科研更注重学术价值与论文产出,而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核心要求是课题的实用性,需要通过研究投入获得实际回报。银行的倾向是要求其聚焦解决业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银行博士后研究的实用性无需担忧,因为企业的盈利属性会天然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对于银行聚焦人工智能与监管相关课题,王蓬博认为,这类研究不仅直击当前金融行业在模型幻觉、数据合规、算法黑箱等方面的技术痛点,更试图在创新速度与风险控制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形成可复制、可审计、符合监管要求的AI应用范式,为行业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路径,对金融科技生态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盘和林补充道,AI技术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特质,能够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关系固化的问题,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操作风险,对银行内控与风控体系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此次博士后招聘热潮,标志着银行正将人工智能技术从效率工具升级为价值引擎,“未来,银行的竞争将不再仅取决于资金规模,而更多取决于技术应用能力,率先掌握成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银行将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田利辉则进一步预判,银行业正从“金融服务提供者”向“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当前银行正通过产学研协同以及内部转岗机制,构建‘研究—试点—推广—治理’的闭环体系,未来将聚焦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运营三大核心方向,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核心竞争力”。
来源:城市金融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